作为一个外国人,我们最难理解的曼丁的部分其实不是技术,而是“
感觉”。
这个也算是老话题了,对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,所有的人,只要肯花时间去死磕,基本上没有练不会的,不管是Solo Original,马爷自己的Solo Technic,抑或是大段的Break,甚至是加热(échauffement)时的Dununba和sangban对话部分,都没太大问题。但问题是,你已经把这个节奏打的很熟了,但你的节奏听上去还是像机器演奏似的,精确但却死板,缺乏活力和律动。
我个人的理解是,感觉是曼丁里最容易理解,但最难掌握的东西, 这也正是各大Djembe Fola们强调的,各种学习媒介(书籍、录音甚至录像)永远不能替代一个真实的老师,原因很简单,那些东西没办法告诉你感觉这件事儿。只有你的master会告诉你并引导你往好的感觉上靠。
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:对于一个曼丁节奏,怎么打才能把味道(感觉)给打出来呢?
首先,我觉得,量变产生质变,当你练习某个节奏一千遍以上时,感觉自己就会冒出来,不信吗?
最简单、最流行的16/8节奏S--S S-TT S--S S-TT ,我想没人敢说自己不会打吧,可是如果你参加过邦哥的workshop或是看过马爷的教学DVD里邦哥打的这个节奏,他明显是往“三”里(12/8)面靠,但又不是,如果硬要写谱,就会看上去是这样:S--S S-T-T S--S S-T-T,这就是感觉,真是太微妙了!
上面这个节奏,我自己的体会是,在你打最初的一百遍时,没有感觉,当你打到五百遍以上时,有感觉了,当你打到一千遍时,舒服了。
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,马爷家乡几内亚Wassolon地区的Soubunikun(小动物头)在感觉上就是一个介于“二”和“三”之间的节奏,她的Singal(Call)看上去是典型的tT-TT -T-T T-SS S---,但一到伴奏上场,你会发现上当了,因为她的所有伴奏部分都很“三”,最要命的是她的Djembe2 : S-S STT S-S STT,虽然写成这样,但你演奏时还得小心翼翼,以免变成真的“三” ,是不是很变态?
最后一个例子,著名的Tiriba节奏,这个是马爷自己非常喜欢的节奏,她的Dununba是
|| xx- xx- xx- xx- ||
|| D-- -D- D-- --- ||
很“摇滚”,是吗?但如果你要真的按这种感觉打,就错了,好的感觉是第二个D和第三个D之间有“追”的感觉...
曼丁民族骨子里有“三”的灵魂,任何节奏,往慢里打,最后都会回归到“三”的感觉上,这种感觉也也是爵士和布鲁斯的灵魂,所以,当你演奏时,当没有老师在旁边时,自己把握好这种感觉。
评论